八年小说网为读者推荐张晓风经典散文集手机小说无删
八年小说网
八年小说网 重生小说 综合其它 架空小说 武侠小说 历史小说 军事小说 耽美小说 竞技小说 言情小说 都市小说 经典名著 网游小说
小说免费看 灵异小说 玄幻小说 总裁小说 校园小说 乡村小说 仙侠小说 官场小说 同人小说 科幻小说 推理小说 穿越小说 短篇文学
首发的小说 清茗学院 母姐攻略 母女逢舂 我家女人 开放家庭 姐弟悦乐 乡村故事 姐夫不要 乱云飞渡 神雕出轨 热门小说 全本小说
八年小说网 > 短篇文学 > 张晓风经典散文集  作者:张晓风 书号:40391  时间:2017/10/4  字数:4952 
上一章   ‮篇啄饮‬    下一章 ( → )
  ——一饮一啄无不循天之功,因人之力,思之令人五內;至于一桌之上,含哺之恩,共箸之精,乡关之,泥土之亲,无不令人庄严——

  ⽩柚

  每年秋深的时候,我总去买几只大⽩柚。

  不知为什么,这件事年复一年的做着,后来竟变成一件慎重其事如典仪一般的行为了。

  大多数的人都只吃文旦,文旦是瘦小的、纤细的、柔和的,我嫌它甜得太软弱。我喜柚子,柚子长得极大,极重,不但圆,简直可以算做是扁是,好的柚瓣总是涨得太大,把瓣膜都能涨破了,真是不可思议。

  吃柚子多半是在子夜时分,孩子睡了,我和丈夫在一盏灯下慢慢地剥开那芳香人的绿⽪。

  柚瓣总是让我想到宇宙,想到彼此牵绊互相契合的万类万品。我们一瓣一瓣地吃完它,情绪上几乎有一种虔诚。

  人间原是可以丰盈完整,相与相洽,像一只柚子。

  当我老时,秋风冻合两肩的季节,你,仍偕我去市集上买一只⽩柚吗,灯下一圈柔⻩——两头华发渐渐相对成两岸的芦苇,你仍与我共食一只美満丰盈的⽩柚吗?

  面包出炉时刻

  我最不能抗拒的食物,是⾕类食物。

  面包、烤饼、剔圆透亮的饭粒都使我忽然到饥饿。现代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吃⾁的一代”但我很不光采的坚持着喜面和饭。

  有次,是下雨天,在乡下的山上看一个陌生人的葬仪,主礼人捧着一箩⾕子,一边洒一边念“福禄子孙——有喔——”忽然觉得眼眶发热,忽然觉得五⾕真华丽,真完美,黍稷的馨香是可以上荐神明,下死者的。

  是三十岁那年吧,有一天,正慢慢地嚼着一口饭,忽然心中一惊,发现満口饭都是一粒一粒的种子。一想到种子立刻懔然敛容,不知道吃的是江南那片⽔田里的稻种,不知是经过几世几劫,假多少手流多少汗才到了‮湾台‬,也不知它是来自嘉南平原还是遍野甘蔗被诗人形容甜如“一块方糖”的小城屏东,但不管这稻米是来自何处,我都,那里面有叨叨絮絮的深情切意,从唐虞上古直说到如今。

  我也喜面包,非常喜

  面包店里总是涨溢着烘培的香味,我有时不买什么也要进去闻闻。

  冬天下午如果碰上面包出炉时刻真是幸福,连街上的空气都一时喧哗哄动起来,大师傅捧着个黑铁盘子快步跑着,把烤得⻩脆焦香的面包神话似的送到我们眼前。

  我尤其喜那种大圆涨的麸⽪面包,我有时竟会傻里傻气地买上一堆。传说里,道家修仙都要“避⾕”我不要“避⾕”我要做人,要闻它一辈子稻香麦香。

  我有时弄不清楚我喜面包或者米饭的真正理由,我是那荧⽩质朴远超乎酸甜苦辣之上的无味之味吗?我是它那一直是穷人粮食的贫出⾝吗?我是上了那令我恍然如见先民的神圣肃穆的情吗,或者,我只是那炊饭的锅子乍掀、烤炉初启的奇异喜悦呢?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这个杂的世纪能走尽长街,去伫立在一间面包店里等面包出炉的一刹那,是一件幸福的事。

  球与煮饭

  我每想到那个故事,心里就有点酸恻,有点忭,有点惆怅无奈,却又无限踏实。

  那其实不是一则故事,那是报尾的一段小新闻,主角是王贞治的子,那阵子王贞治正是热门,他的全垒打眼见要赶到‮国美‬某球员的前面去了。

  他果真赶过去了,全⽇本守在电视机前的观众疯了!他的两个孩子当然更疯了!

  事后照例有记者去采访,要王贞治的子发表想——记者真奇怪,他们老是假定别人一脑子都是想。

  “我当时正在厨房里烧菜——听到小孩大叫,才知道的。”

  不知道那是她生平的第几次烹调,孩子看完球是要吃饭的,丈夫打完球也是得侍候的,她⽇复一⽇守着厨房——没人来为她数记录,连她自己也没数过。世界上好像没有女人为自己的一⽇三餐数算记录,一个女人如果熬到五十年金婚,她会烧五万四千多顿饭,那真是‮狂疯‬,女人硬是把小小的厨房用馨香的火祭供成了庙宇了。她自己是终⾝以之的祭司,比任何僧侣都虔诚,一⽇三举火,风雨寒暑不断,那里面一定有些什么执着,一定有些什么令人落泪的温柔。

  让全世界去为那一‮狂疯‬,对一个终⾝执的人而言,每一全垒打和另一全垒打其实都一样,都一样是一次完美的成就,但也都一样可以是一种⾝清气闲不着意的有如呼一般既神圣又自如的一击。东方哲学里一切的好都是一种“常”态“常”字真好,有一种天长地久无垠无垠的大气魄。

  那一天,全⽇本也许只有两个人没有守在电视机前,只有两个人没有盯着记录牌看,只有两个人没有发疯,那是王贞治的子和王贞治自己。

  香椿

  香椿芽刚冒上来的时候,是暗红⾊,仿佛可以看见一股地上来,把每片叶都充了⾎。

  每次回屏东娘家,我总要摘一大抱香椿芽回来,孩子们都不在家,老爸老妈坐对四棵前后院的香椿,当然是来不及吃的。

  记忆里妈妈不种什么树,七个孩子已经够排成一列树栽子了,她总是说“都发了人了,就发不了树啦!”可是现在,大家都走了,爸妈倒是弄了前前后后満庭的花,満庭的树。

  我踮起脚来,摘那最⾼的尖芽。

  不知为什么,椿树是传统文学里被看作一种象征⽗亲的树。对我而言,椿树是⽗亲,椿树也是⺟亲,而我是站在树下摘树芽的小孩。那样坦然的摘着,那样心安理得的摘,仿佛做一棵香椿树就该给出这些芽似的。

  年复一年我摘取,年复一年,那棵树给予。

  我的手指已习惯于接触那柔软的初生叶子的觉,那种攀摘令人惊讶浩叹,那不胜柔弱的芽上竟仍把得出大地的脉动,所有的树都是大地单向而流的⾎管,而香椿芽,是大地最细致的微⾎管。

  我把主⼲拉弯,那树忍着,我把支⼲扯低,那树忍着,我把树芽采下,那树默无一语。我撇下树回头走了,那树的伤痕上也自己努力结了疤,并且再长新芽,以供我下次攀摘。

  我把树芽带回台北,放在冰箱里,不时取出几枝,切碎,和蛋,炒得香的放在餐桌上,我的丈夫和孩子争着嚷着炒得太少了。

  我把香椿挟进嘴里,急急地品味那奇异的芳烈的气味,世界仿佛一刹时凝止下来,浮士德的魔鬼给予的种种尘世乐之后仍然迟迟说不出口的那句话,我觉得我是能说的。

  “太完美了,让时间在这一瞬间停止吧!”

  不纯是为了那树芽的美味,而是为了那背后种种因缘,岛上最南端的小城,城里的老宅,老宅的故园,园中的树,象征⽗亲也象征⺟亲的树。

  万物于人原来蚵以如此亲和的。吃,原来也可以像宗教一般庄严肃穆的。

  韭菜合子

  我有时候绕路跑到信义路四段,专为买几个韭菜合子。

  我不喜油炸的那种,我喜⼲炕的。买韭菜合子的时候,心情照例是开朗的,即使排队等也觉⾼兴——因为毕竟证明吾道不孤,有那么多人喜它!我喜看那两个人合作无间的一个杆,一个炕,那种美好的搭配间仿佛有一种韵律似的,那种‮谐和‬不下于钟跟鼓的完美韵律,或⽇跟夜的循环错的完美韵律。

  我其实并不喜韭菜的冲味,但却仍旧去买——只因为喜买,喜看热烫鼓腹的合子被一把长铁叉翻取出来的刹那。

  我又喜“合子”那两个字,一切“有容”的食物都令我觉得神秘有趣,像包子、饺子、舂卷,都各自含容着一个奇异的小世界,像宇宙包容着银河,一只合子也包容着一片小小的乾坤。

  合子是北方的食物,一口咬下仿佛能咀嚼整个河套平原,那些麦田,那些杂粮,那些硬茧的手!那些一场骤雨乍过在后院里新剪的舂韭。

  我这种食物。

  有一次,我找到漳州街,去买山东煎饼(一种杂粮混制的极薄的饼),但去晚了,房子拆了,我惆怅的站在路边,看那跋扈的大厦傲然地在搭钢筋,我不知到哪里去找那失落的饼。

  而韭菜合子侥幸还在満街贩卖。

  我是去买一样吃食吗?抑是去找寻一截可以摸可以嚼的乡愁?

  瓜子

  丈夫喜瓜子,我渐渐也喜上了,老远也跑到西宁南路去买,因为他们在封套上印着“徐州”两个字。徐州是我没有去过的故乡。

  人是一种⿇烦的生物。

  我们原来不必有一片屋顶的,可是我们要。

  屋顶之外原来不必有四壁的,可是我们要。

  四壁之间又为什么非有一盏秋香绿的灯呢?灯下又为什么非有一张桌子呢?桌子上摆完了三餐又为什么偏要一壶茶呢?茶边凭什么非要碟瓜子不可呢?

  可是,我们要,因为我们是人,我们要属于自己的安排。

  求,也可以是正大光明的,也可以是“此心可质天地的”偶尔,夜深时,我们各自看着书或看着报,各自嗑着瓜子,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下一句也许是愁烦小女儿不知从哪里搞来一只猫,偷偷放在台上养,中间一句也许是谈一个二十年前老友的婚姻,而下面一句也许忽然想到组团到‮国美‬演出还差多少经费。

  我们说着话,瓜子壳渐渐堆成一座山。

  许多事,许多事,许多说了的和没说的全在嗑瓜子的时刻完成。

  孩子们也瓜子,可是不会嗑,我们把嗑好的⽩⽩的瓜子仁放在他们⽩⽩的小手上,他们总是一口吃了,回过头来说:“还要!”

  我们笑着把他们支走了。

  嗑瓜子对我来说是过年的项目之一。小时候,听大人说:“有钱天天过年,没钱天天过关。”

  而嗑瓜子让我有天天过年的觉。

  事实上,哪‮夜一‬不是除夕呢?每‮夜一‬,我们都要告别前⾝,每一黎明,我们都要面对更新的自己。

  今夜,我们要不要一壶对坐,就着一灯一桌共一盘瓜子,说一兜说不完的话?

  蚵仔面线

  我带小女儿从永康街走,两侧是饼香葱香以及烤腿烤⽟米烤蕃薯的香。

  走过“米苔目”和⾁糠的摊子,我带她在一锅蚵仔面线前站住。

  “要不要吃一碗?”

  她惊奇地看着那粘糊糊的线面,同意了,我给她叫了一碗,自己站在旁边看她吃。

  她吃完一碗说:

  “太好吃了,我还要一碗!”

  我又给她叫了一碗。

  以后,她变成了蚵仔面线,又以后,不知怎么演变了,家里竟定出了一个法定的蚵仔面线⽇,规定每星期二一定要带他们吃一次,作为消夜。这件事原来也没有认真,但直到有一天,因为有事不能带他们去,小女儿竟委屈地躲在上偷哭,我们才发现事情原来比我们想象的要顶真。

  那以后,到了星期二,即使是下雨,我们也只得去端一碗回来。不下雨的时候,我们便手拉手的去那摊边坐下,一边吃,一边看満街流动的彩⾊和声音。

  一碗蚵仔面线里,有我们对这块土地的

  一个湖南人,一个江苏人,在这个岛上相遇,相,生了一儿一女,四个人坐在街缘的摊子上,摊子在永康街(多么好听的一条街),而台北的街市总让我又悲又喜,环着永康的是连云,是临沂,是丽⽔,是青田(出产多么好的石头的地方啊!)而稍远的地方有属于孩子妈妈原籍的那条铜山街,更远一点,有属于孩手⽗亲的长沙街,我出生的地方叫金华,金华如今是一条街,我住过的地方是重庆和南京和柳州,重庆、南京和柳州各是一条路,临别那块‮陆大‬是在广州,一到广州街总使我黯然,下船的地方是基隆,奇怪,连基隆也有一条路。

  台北的路伸出纵横的手臂抱住‮国中‬的版图,而台北却又不失其为台北。

  只是吃一碗蚵仔面线,只是在小小窄窄的永康街,却有我们和我们儿女对这块土地无限的。 wWw.bAnIANxS.CC
上一章   张晓风经典散文集   下一章 ( → )
八年小说网整合提供《张晓风经典散文集》各网络平台文字版资源首发阅读,为读者推荐张晓风经典散文集手机小说无删,阅读原创章节,就上张晓风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