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小说网为读者推荐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手机小说无删 |
![]() |
|
八年小说网 > 经典名著 >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作者:马克·吐温 | 书号:40067 时间:2017/9/13 字数:11788 |
上一章 序者译 下一章 ( → ) | |
马克·吐温(1835—1910)的《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①(1884,简称《赫克》)是国美文学中的珍品,也是国美文化中的珍品。十年前(1984),国美文坛为《赫克》出版一百周年举行了广泛的庆祝活动和学术讨论,也出版了一些研究马克·吐温,特别是他的《赫克》的专著。专门为一位大作家的一本名著而举行如此广泛的纪念和专门的研究,这在世界文坛上也是少有的盛事。 这是因为《赫克》的意义不一般。国美著名作家海明威说“一切现代国美文学来自一本书,即马克·吐温的《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切国美文学都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或在它之后,都不曾有过能与之媲美的作品。”②其他的名家象埃略特、屈里林、巴灵顿、福克纳等,都有类似的评价。经过百余年的历史检验,《赫克》之为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世界名著,殆已成定论。 《赫克》的意义,事实上已变超出文学的领域而成为国美文化的珍品。在20世纪,电影、电视等对于人们生活方式、社会风尚、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变迁,其影响之大,常使世人为之惊叹。这在国美尤其如此。而回顾国美的电影史,自从第一架活动电影机于1895年发明,百年来却一直偏 ![]() ![]() ![]() ---- ①关于马克·吐温的生平,参阅附录《年表》。 ②海明威《洲非的青山》,纽约,1935,22—23页。 在市场经济家国,观众、票房价值决定电影公司的选题。观众并未満⾜于看过一次《赫克》就算了。于是在第一部黑⽩片以后的十一年,同一个公司再一次拍了《赫克》,全长73分钟。在这以后八年(1939),另一家公司,米⾼梅公司又拍了《赫克》,这一次扮演赫克的乃著名童星密克·隆尼。同一个公司(米⾼梅),在21年后(1960),第一次把《赫克》拍成彩⾊片,由埃迪·霍格斯扮演赫克。又14年以后(1974)国美艺术家——读者文摘拍了彩⾊片《赫克》。从1920年到1974年,历时半个世纪,同一部小说《赫克》,在国美拍成黑⽩片与彩⾊片,前后达五次。一部文学名著,成为文化上如此被热 ![]() ---- ①贝里·佛伦克《拍成电影的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载《批评家论赫克·芬——百年纪念评论选1884—1984》,纽约,1984,271页。 意味深长的是,马克·吐温的作品,包括《赫克》,不仅成了国美文学与国美文化的珍品,也为俄国人所喜 ![]() ![]() 此外至少有两次拍成电视,一次是1975年,又一次是1978年②。 另外象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电影公司在1965年把《赫克》拍成三集彩⾊的教育电影。1975年,ABC电影公司拍了90分钟的《赫克》彩⾊片。1978年,西克——苏恩名著出版公司拍了97分钟的《赫克》彩⾊片。 ---- ①同①353—354页 ②同① ③②《百年纪念评论选》,271页。 凡是这些都表明了《赫克》既是国美文学珍品,又是国美文化珍品,并影响及于世界各国。而且从文化的视角看待文学名著,并非停留于文学本⾝,或停留于某些政治考虑而成为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美丑善恶等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变迁发生強大影响的东西——这样的文化审美的观念正逐渐风靡世界。 是什么样的艺术魅力使国美和世界各国的读者如此喜 ![]() ![]() 国中千百年来的文学传统以温柔敦厚见长,现代则以热情抒发见长,因而国中读者对《赫克》中活泼泼的幽默,由于审美习惯反差的原因, ![]() ![]() 儿童如此,密西西比河上的⽔手,当年这些时代的弄 ![]() ![]() ![]() ---- ①见《附录》(一)(《在木筏子上》) 从原文欣赏《赫克》的读者,也许可以仔细琢磨一下“国王”口里把那个Bridgewater公爵( ![]() ![]() 这种马克·吐温式的、当年国美式的幽默,在世界文学史上曾独领风 ![]() 我并不自夸懂得一个故事应该讲些什么,我只是能自称懂得一个故事应该怎么个讲法。因为这么好多好多年来,我几乎每天都和那些讲故事的行家里手在一起。 故事有各种各样,不过其中有一种最难驾驭,——幽默的故事。我主要谈的正是这么一种故事。幽默的故事是国美的,喜剧的故事是英国的,机智的故事是法国的①。 ---- ①克里恩斯· ![]() ![]() 试读《赫克》,从儿童们的结成“強盗帮”开始,接着写杰姆的 ![]() ![]() ![]() 也许有些读者不理解马克·吐温在卷首写的出于虚构的《通令》:“本书作者奉兵工署长G.G的指示,…任何人如企图从本书的记叙中寻找写作动机,就将对之实行公诉;任何人如企图从中寻找道德寓意,就将把他放逐;任何人如企图从中寻找一个情节结构,就将予以 ![]() ![]() ![]() ![]() ![]() 马克·吐温的幽默,只是为了逗人发笑,为幽默而幽默么?如果真是这样,那还有什么驰名世界的大作家马克·吐温?千百年来,从古到今,也从来没有过这样为文学而文学的大作家。反话正说,恰恰是为了点出幽默中一片苦心。 恰恰正是马克·吐温,而不是别人,在《自传》中说“有人说,一本小说纯粹只是一部艺术品,如此而已。在小说里,你决不要布道,决不要说教。也许小说是这样,但幽默却并非如此。幽默绝不可以教训人自居,以布道者自居,可是如果要永远传下去,必须两者兼而有之。”① 《赫克》之所以“不朽”正因为它通过对一个14岁孩子的描写,在幽默逗笑声中酣畅淋漓地写出了一个民族的生活与灵魂。马克·吐温说得好:“…一个外国人可以复制一个民族的外貌…任何一个外国人都不能理解它的內在內容——它的灵魂、生活、语言、思想…只有一个专门家,他具有⾜以理解民人的灵魂与生活,并把它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的资格——这就是民族小说家。”② ---- ①《马克·吐温自传》,译林出版社,330—331页。 ②《国美作家论文学》,三联,97—98页 这是马克·吐温在写《怎样讲小说》这个名篇的同一年写的,也就是写了《赫克》以后的那一年写的(1885)。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夫子自道,是国美文论史上的珍宝,题目叫做《保尔·布尔热关心我们什么》。国美有些研究者反倒对此不大重视,而前苏联学术界倒是很重视。认为是马克·吐温文论的另一个名篇,这是对的,并且以这篇文章来照亮有关《赫克》的探索与研究,那才是正路,而文本主义与庸俗社会学就对此无能为力了。 要找出《赫克》为何不朽,自然并非易事,一部经历了百年的《赫克》批评史,其中有大量的论争 ![]() ![]() ![]() 具有強大艺术魅力的全书主题——对自由的追求——并非是 ![]() ---- ①俱见诺顿版《赫克》的资料,310—341页 《赫克》的专家安特鲁·杰·霍夫曼在《马克·吐温作品中的主人公及其天地》中个问题作了比较深⼊的研究。他说:“在个 ![]() ![]() ![]() 文学不同于历史,但马克·吐温正是捕捉住了他所写的那个时代的“国美民族的生活与灵魂”才使得作品具有如此強大的艺术魅力。古往今来,能捕捉住自己民族的灵魂的作家,能自觉地为此而献⾝的,也并不很多,而能成为知音的批评家与读者也属难能而可贵。《赫克》专家普烈乞特在1941年写的《国美第一部在本土产生的杰作》中说“赫克的童年,乃是一种新的文化的童年。”②旭克雷在1960年的《赫克的结构分析》中说“在全书结尾,赫克摒弃了他所见到的文明,准备作为內在心灵上一个自由的人生活下去。”③这些恐怕是百年来的批评与研究中相当击中要害的见解。 这一种对“自由的追求”对一种“新的文化”的追求,正是从下层民人出⾝的赫克矇眬而执着的追求,也是马克·吐温从十九世纪国美两股历史大 ![]() ---- ①霍夫曼《吐温的主人公与吐温的天地》,滨州大学出版社,1988,55页、77—78页。 ②《百年纪念评论选》,76页。 ③同①400—404页。 全书就是从赫克对旧的一套文化的厌恶、反 ![]() ![]() ![]() ![]() ![]() ---- ①诺顿版《赫克》资料部分,316页。 作品的強大艺术魅力正是由于写的是赫克对家里老的一套古板的文明规矩与教会办的主⽇学校桎梏心灵的那一套行为规范的厌恶与反抗。作品写一个十三四岁的穷孩子仿佛调⽪捣蛋,连进出都不走大门,而是从楼上窗口里爬进爬出,抱着避雷针上上下下;实则写他勇于反抗(假死),勇于开拓,勇于冒险。只⾝一人,敢于逃上小岛,搭窝棚,生篝火,钓鱼为生。小小年纪,成了小岛的主人;小小年纪,在大河之上,出生⼊死,没有叫过一声苦;永远前进,没有后退过一步。叫国美和世界的读者⼊ ![]() 叫读者⼊ ![]() ![]() ![]() ![]() ![]() 作品的強大艺术魅力当然更表现于当年⽩种人穷孩子赫克搭救黑奴杰姆的曲折经过与复杂的心灵历程,这显然是作品的核心部分。它写的正是当年边疆拓殖者与河上⽔手们的下一代对主民社会的追求,也写了对解放黑奴的觉悟过程。这方面的描写可说是震憾人心的重大主题找到了富于⾼超技巧技法的艺术形式。整个故事迂回曲折,分三个层次,奔向⾼ ![]() ![]() ![]() ![]() ![]() 这样的描写不仅艺术上是⾼超的,而且真切地写了一个⽩人家穷孩子觉悟提⾼的过程。它没有写赫克一开始就是个包打天下的废奴主义者。赫克从一般地同情黑奴,又轻视黑奴、时或戏弄黑奴,到认识到人黑杰姆的⾼尚人品,为了解救他,我不⼊地狱谁⼊地狱,这其间有个曲折的过程。马克·吐温自己对此有切⾝的体会。他在《自传》中说“我做小生学的时候,并不厌恶黑奴制度,我并不知道那有什么错。我耳朵里没有听到谁责难过它。当地的牧师教导我们说,那是上帝认可的,说这是一件神圣的事,要是怀疑者心里有疑惑,只要看一看《圣经》就行了。”①事实上,密苏里当时便是一个府政许可的蓄奴州。并且,在南北战争以前,认为蓄奴乃理直气壮的人,何止成千上万。《赫克》中所写赫克的爸爸,虽为穷苦的⽩人,却认为蓄奴乃天经地义。他自认为比人黑教授还⾼明,认为人黑竟可以有选举权,竟可以投票,那还成什么天下。可见当年废奴的斗争是艰苦的,马克·吐温的描写是符合历史实真的,而符合历史实真又找到了⾼超的艺术形式的描写,并且每一步洋溢着幽默,其艺术魅力自然特别強大。这样的写法并且对于一般普普通通的人的审美教育意义也特别真切。这种描写也表明了,赫克的童年,追求主民理想的童年,恰恰正是国美历史上一种新的文化的童年。这样的描写能不 ![]() ---- ①《马克·吐温自传》,译林出版社,第二章。 能认为《赫克》的意义只是旨在实现黑奴解放战争以前那个时代对自由的追求,亦即开拓创业、人道、主民的追求么?当然不是。作品写的是1826-1845年的事,但写成于1884-1885年。在动笔写的7年间(1876年、1879-1880年,1883年),南北战争已经打过了,黑奴制基本上废止了,在某些意义上,开拓、创业,个人首创精神结出了累累硕果。重人 ![]() 马克·吐温在完稿时已成长为国美文坛的巨人。他目击了40—50年间国美历史的发展变化。在写《赫克》前两年,便已写出了《镀金时代》。他写出了南北战争后的国美、经济大发展的国美、发财狂 ![]() ![]() 著名作家和评论家,马克·吐温的好友豪威尔斯说“马克·吐温是国美文学史上的林肯。”②为什么能这样说呢?新批评派大将克里恩斯· ![]() ![]() ![]() ![]() ---- ①《百年纪念评论选》,392页。 ②《国美文学作品选》,麦美伦公司,1980年版,卷2,332页。 ③《国美文学创作与作家》,纽约,卷二,1278页。 马克·吐温这种运用作品中人物的个 ![]() ![]() ![]() ![]() ![]() ---- ①《百年纪念评论选》,360页。 马克·吐温这位艺术大师、主民主义者,和其他历史人物一样,当然有其不⾜之处。“有两个马克·吐温”这是仰慕他的国美著名作家德莱塞的名句。也就是说,有一个不够深刻的一面的马克·吐温。另外象《赫克》,其结尾是否是败笔,也可商讨。但赫克那种对自由的追求,对主民社会的追求,对新的文化的追求,至今使遍及世界的读者,在读后为之心灵震撼。有的批评家曾称莎士比亚为“我们同时代的人”如果我们称马克·吐温为“我们同时代的人”不是也非常贴切么? 1995.2.12于南京 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 (汤姆·莎耶的伙伴)① 地点:密西西比河流域② 时间:四十至四十五年前③ ---- ①《汤姆·莎耶历险记》出版于1876年,《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出版于 1884年,马克·吐温称前者和后者为“姐妹篇’。学者们几乎一致认为马克·吐温写《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时,思想上、艺术上有个飞跃,两书成为“姐妹篇”但又不能等同看待。海明威说“所有现代的国美文学都来自马克·吐温的一本书《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 ②密西西比河对国美文化的成长发展的重要 ![]() ![]() ![]() ![]() ③本书出版于1884年,作者特别点明故事发生在四十至四十五年前,指写的是1826年至1845年期间的事。作家写的是六十年代黑奴解放战争以前的事,只是描述中 ![]() ![]() |
上一章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下一章 ( → ) |
八年小说网整合提供《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各网络平台文字版资源首发阅读,为读者推荐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手机小说无删,阅读原创章节,就上马克·吐温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