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小说网为读者推荐诗经原文及翻译手机小说无删 |
![]() |
|
八年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诗经原文及翻译 作者:佚名 | 书号:39935 时间:2017/9/8 字数:2052 |
上一章 鸣鹤 下一章 ( → ) | |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他山之石,可以攻⽟。 注释 ⑴九皋:皋,沼泽地。九:虚数,言沼泽之多。 ⑵渚:⽔中小洲,此处当指⽔滩。 ⑶萚(tuò):酸枣一类的灌木。一说“萚”乃枯落的枝叶。 ⑷错:砺石,可以打磨⽟器。 ⑸榖(gǔ):树木名,即楮树,其树⽪可作造纸原料。 译文 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有浓荫,下面恶木叶凋零。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声传天边很整齐。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渊潭嬉。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器。 鉴赏 此共二章,每章九句。前后两章共用了四个比喻,语言也相似,只是押韵不同。关于诗的主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诗序》认为是“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举例证明鲁诗、齐诗、韩诗都与⽑诗观点一致。到了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今人程俊英在《诗经译注》祖⽑、郑旧说而加以发展,说:“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这种说法较易为今人所理解。 先谈朱熹的说法。他分析第一章说:“盖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野,言诚之不可揜(掩)也;鱼潜在渊,而或在于渚,言理之无定在也;园有树檀,而其下维萚,言 ![]() ![]() 《诗集传》释第二章结句引程子曰:“⽟之温润,天下之至美也。石之 ![]() ![]() 再谈今人程俊英关于此诗的解释。程先生在《诗经译注》中说:“诗中以鹤比隐居的贤人。”“诗人以鱼在渊在渚,比贤人隐居或出仕。”“园,花园。隐喻家国。”“树檀,檀树,比贤人。”“萚,枯落的枝叶,比小人。”“它山之石,指别国的贤人。”“⽑传:‘榖,恶木也。’喻小人。”她从“招隐诗”这一主题出发,将诗中所有比喻都一一与人事挂钩,虽不无牵強附会,倒也自成一说。 其实,就诗论诗,不妨认为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在广袤的荒野里,诗人听到鹤鸣之声,震动四野,⾼⼊云霄;然后看到游鱼一会儿潜⼊深渊,一会儿又跃上滩头。再向前看,只见一座园林,长着⾼大的檀树,檀树之下,堆着一层枯枝败叶。园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诗人因而想到这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器的工具。诗中从听觉写到视觉,写到心中所 ![]() ![]() ![]() |
上一章 诗经原文及翻译 下一章 ( → ) |
八年小说网整合提供《诗经原文及翻译》各网络平台文字版资源首发阅读,为读者推荐诗经原文及翻译手机小说无删,阅读原创章节,就上佚名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