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小说网为读者推荐后汉书手机小说无删 |
![]() |
|
八年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后汉书 作者:范晔 | 书号:10149 时间:2017/3/26 字数:16116 |
上一章 下传列林儒 下一章 ( → ) | |
⾼诩 包咸 魏应 伏恭 任末 景鸾 薛汉 杜抚 召驯 杨仁 赵晔 卫宏 董钧 丁恭 周泽 钟兴 甄宇 楼望 程曾 张玄 李育 何休 服虔 颍容 谢该 许慎 蔡玄 《前书》鲁人申公受《诗》于浮丘伯,为作诂训,是为《鲁诗》;齐人辕固生亦传《诗》,是为《齐诗》;燕人韩婴亦传《诗》,是为《韩诗》;三家皆立博士。赵人⽑苌传《诗》,是为《⽑诗》,未得立。 ⾼诩字季回,平原般人也。曾祖⽗嘉,以《鲁诗》授元帝,仕至上⾕太守。⽗容,少传嘉学,哀、平间为光禄大夫。 诩以⽗任为郞中,世传《鲁诗》。以信行清 ![]() 包咸字子良,会稽曲阿人也。少为诸生,受业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鲁诗》、《论语》。王莽末,去归乡里,于东海界为⾚眉贼所得,遂见拘执。十余⽇,咸晨夜诵经自若,贼异而遣之。因住东海,立精舍讲授。光武即位,乃归乡里。太守⻩谠署户曹史, ![]() 举孝廉,除郞中。建武中,⼊授皇太子《论语》,又为其章句。拜谏议大夫、侍中、右中郞将。永平五年,迁大鸿胪。每进见,锡以几杖,⼊屏不趋,赞事不名。经传有疑,辄遣小⻩门就舍即问。 显宗以咸有师傅恩,而素清苦,常特赏赐珍玩束帛,奉禄增于诸卿,咸皆散与诸生之贫者。病笃、帝亲辇驾临视。八年,年七十二,卒于官。 子福,拜郞中,亦以《论语》⼊授和帝。 魏应字君伯,任城人也。少好学。建武初,诣博士受业,习《鲁诗》。闭门诵习,不 ![]() ![]() ![]() 应经明行修,弟子自远方至,著录数千人。肃宗甚重之,数进见,论难于前,特受赏赐。时会京师诸儒于⽩虎观,讲论《五经》同异,使应专掌难问,侍中淳于恭奏之,帝亲临称制,如石渠故事。明年,出为上 ![]() 伏恭字叔齐,琅 ![]() 恭 ![]() 初,⽗黯章句繁多,恭乃省减浮辞,定为二十万言。在位九年,以病乞骸骨罢,诏赐千石奉以终其⾝。十五年,行幸琅 ![]() 子寿,官至东郡太守。 任末字叔本,蜀郡繁人也。少习《齐诗》,游京师,教授十余年。友人董奉德于洛 ![]() 景鸾字汉伯,广汉梓潼人也。少随师学经,涉七州之地。能理《齐诗》、《施氏易》、兼受《河》、《洛》图纬,作《易说》及《诗解》,文句兼取《河》、《洛》,以类相从,名为《 ![]() 薛汉字公子,淮 ![]() 杜抚字叔和,犍为武 ![]() 召驯字伯舂,九江寿舂人也。曾祖信臣,元帝时为少府。⽗建武中为卷令,俶傥不拘小节。 驯小习《韩诗》,博通书传,以志义闻,乡里号之曰“德行恂恂召伯舂”累仕州郡,辟司徒府。建初元年,稍迁骑都尉,侍讲肃宗。拜左中郞将,⼊授诸王。帝嘉其义学,恩宠甚崇。出拜陈留太守,赐刀剑钱物。元和二年,⼊为河南尹。章和二年,代任隗为光禄勋,卒于官,赐冢茔陪园陵。 孙休,位至青州刺史。 杨仁字文义,巴郡阆中人也。建武中,诣师学习《韩诗》,数年归,静居教授。仕郡为功曹,举孝廉,除郞。太常上仁经中博士,仁自以年未五十,不应旧科,上府让选。 显宗特诏补北宮卫士令,引见,问当世政迹。仁对以宽和任贤,抑黜骄戚为先。又上便宜十二事,皆当世急务。帝嘉之,赐以缣钱。 及帝崩,时诸马贵盛,各争 ![]() 后辟司徒桓虞府。掾有宋章者,贪奢不法,仁终不与 ![]() 赵晔字长君,会稽山 ![]() ![]() ![]() 晔著《吴越舂秋》、《诗细历神渊》。蔡邕至会稽,读《诗细》而叹息,以为长于《论衡》。邕还京师,传之,学者咸诵习焉。 时,山 ![]() 卫宏字敬仲,东海人也。少与河南郑兴俱好古学。 初,九江谢曼卿善《⽑诗》,乃为其训。宏从曼卿受学,因作《⽑诗序》,善得《风雅》之旨,于今传于世。后从大司空杜林更受《古文尚书》,为作《训旨》。时济南徐巡师事宏,后从林受学,亦以儒显,由是古学大兴。光武以为议郞。 宏作《汉旧仪》四篇,以载西京杂事;又著赋、颂、诔七首,皆传于世。 中兴后,郑众、贾逵传《⽑诗》,后马融作《⽑诗传》,郑玄作《⽑诗笺》。 《前书》鲁⾼堂生,汉兴传《礼》十七篇。后瑕丘萧奋以授同郡后苍,苍授梁人戴德及德兄子圣、沛人庆普。于是德为《大戴礼》,圣为《小戴礼》,普为《庆氏礼》,三家皆立博士。孔安国所献《礼》古经五十六篇及《周官经》六篇,前世传其书,未有名家。中兴已后,亦有《大》、《小戴》博士,虽相传不绝,然未有显于儒林者。建武中,曹充习庆氏学,传其子褒,遂撰《汉礼》,事在《褒传》。 董钧字文伯,犍为资中人也。习《庆氏礼》。事大鸿胪王临。元始中,举明经,迁禀牺令。病去官。建武中,举孝廉,辟司徒府。 钧博通古今,数言政事。永平初,为博士。时草创五郊祭祀,及宗庙礼乐,威仪章服,辄令钧参议,多见从用,当世称为通儒。累迁五官中郞将,常教授门生百余人。后坐事左转骑都尉。年七十余,卒于家。 中兴,郑众传《周官经》,后马融作《周官传》,授郑玄,玄作《周官注》。玄本习《小戴礼》,后以古经校之,取其义长者,故为郑氏学。玄又注小戴所传《礼记》四十九篇,通为《三礼》焉。 《前书》齐胡⺟子都传《公羊舂秋》,授东平赢公,赢公授东海孟卿,孟卿授鲁人眭孟,眭孟授东海严彭祖、鲁人颜安乐。彭祖为《舂秋》严氏学,安乐为《舂秋》颜氏学,又瑕丘江公传《穀梁舂秋》,三家皆立博士。梁太傅贾谊为《舂秋左氏传训诂》,授赵人贯公。 丁恭字子然,山 ![]() 周泽字稺都,北海安丘人也。少习《公羊严氏舂秋》,隐居教授,门徒常数百人。建武末,辟大司马府,署议曹祭酒。数月,征试博士。中元元年,迁黾池令。奉公克己,矜恤孤羸,吏人归 ![]() 泽果敢直言,数有据争。后北地太守廖信坐贪秽下狱,没⼊财产,显宗以信臧物班诸廉吏,唯泽及光禄勋孙堪、大司农常冲特蒙赐焉。是时京师翕然,在位者咸自勉励。 堪字子稺,河南缑氏人也。明经学,有志 ![]() ![]() 建武中,仕郡县。公正廉洁,奉禄不及 ![]() 堪清廉,果于从政,数有直言,多见纳用。十八年,以病乞⾝,为侍中骑都尉,卒于官。堪行类于泽,故京师号曰“二稺” 十二年,以泽行司徒事,如真。泽 ![]() ![]() ![]() ![]() ![]() ![]() 钟兴字次文,汝南汝 ![]() ![]() 甄宇字长文,北海安丘人也。清净少 ![]() 传业子普,普传子承。承尤笃学,未尝视家事,讲授常数百人。诸儒以承三世传业,莫不归服之。建初中,举孝廉,卒于梁相。子孙传学不绝。 楼望字次子,陈留雍丘人也。少习《严氏舂秋》。 ![]() 程曾字秀升,豫章南昌人也。受业长安,习《严氏舂秋》,积十余年,还家讲授。会稽顾奉等数百人常居门下。著书百余篇,皆《五经》通难,又作《孟子章句》。建初三年,举孝廉,迁海西令,卒于官。 张玄字君夏,河內河 ![]() ![]() 玄初为县丞,尝以职事对府,不知官曹处,吏⽩门下责之。时,右扶风琅 ![]() 后玄去官,举孝廉,除为郞。会《颜氏》博士缺,玄试策第一,拜为博士。居数月,诸生上言玄廉说《严氏》、《冥氏》,不宜专为《颜氏》博士。光武且令还署,未及迁而卒。 李育字元舂,扶风漆人也。少习《公羊舂秋》。沉思专精,博览书传,知名太学,深为同郡班固所重。固奏记荐育于骠骑将军东平王苍,由是京师贵戚争往 ![]() 常避地教授,门徒数百。颇涉猎古学。尝读《左氏传》,虽乐文采,然谓不得圣人深意,以为前世陈元、范升之徒更相非折,而多引图谶,不据理体,于是作《难左氏义》四十一事。 建初元年,卫尉马廖举育方正,为议郞。后拜博士。四年,诏与诸儒论《五经》于⽩虎观,育以《公羊》义难贾逵,往返皆有理证,最为通儒。 再迁尚书令。及马氏废,育坐为所举免归。岁余复征,再迁侍中,卒于官。 何休字邵公,任城樊人也。⽗豹,少府。休为人质朴讷口,而雅有心思,精研《六经》,世儒无及者。以列卿子诏拜郞中,非其好也,辞疾而去。不仕州郡。进退必以礼。 太傅陈蕃辟之,与参政事。蕃败,休坐废锢,乃作《舂秋公羊解诂》,覃思不窥门,十有七年。又注训《孝经》、《论语》、风角七分,皆经纬典谟,不与守文同说。又以《舂秋》驳汉事六百余条,妙得《公羊》本意。休善历算,与其师博士羊弼,追述李育意以难二传,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 ![]() ![]() 服虔字子慎,初名重,又名祇,后改为虔,河南荥 ![]() ![]() 颍容字子严,陈国长平人也。博学多通,善《舂秋左氏》,师傅太尉杨赐。郡举孝廉,州辟,公车征,皆不就。初平中,避 ![]() 谢该字文仪,南 ![]() 仕为公车司马令,以⽗⺟老,托病去官。 ![]() 臣闻⾼祖创业,韩、彭之将征讨暴 ![]() ![]() ![]() ![]() 书奏,诏即征还,拜议郞。以寿终。 建武中,郑兴、陈元传《舂秋左氏》学。时尚书令韩歆上疏, ![]()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 ![]() 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义》,又作《说文解字》十四篇,皆传于世。 蔡玄字叔陵,汝南南顿人也。学通《五经》,门徒堂千人,其著录者万六千人。征辟并不就。顺帝特诏征拜议郞,讲论《五经》异同,甚合帝意。迁侍中,出为弘农太守,卒官。 论曰:自光武中年以后,⼲戈稍戢,专事经学,自是其风世笃焉。其服儒⾐,称先王,游庠序,聚横塾者,盖布之于邦域矣。若乃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名⾼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皆专相传祖,莫或讹杂。至有分争王庭,树朋私里,繁其章条,穿求崖⽳,以合一家之说。故杨雄曰:“今之学者,非独为之华藻,又从而绣其鞶帨。”夫书理无二,义归有宗,而硕学之徒,莫之或徙,故通人鄙其固焉,又雄所谓“譊々之学,各习其师”也。且观成名⾼第,终能远至者,盖亦寡焉,而迂滞若是矣。然所谈者仁义,所传者圣法也。故人识君臣⽗子之纲,家知违 ![]() 自桓、灵之间,君道秕僻,朝纲⽇陵,国隙屡启,自中智以下,靡不审其崩离;而权強之臣,息其窥盗之谋,豪俊之夫,屈于鄙生之议者,人诵先王言也,下畏逆顺势也。至如张温、皇甫嵩之徒,功定天下之半,声驰四海之表,俯仰顾眄,则天业可移,犹鞠躬昏主之下,狼狈折札之命,散成兵,就绳约,而无悔心,暨乎剥桡自极,人神数尽,然后群英乘其运,世德终其祚。迹衰敝之所由致,而能多历年所者,斯岂非学之效乎?故先师垂典文,褒励学者之功,笃矣切矣。不循《舂秋》,至乃比于杀逆,其将有意乎! 赞曰:斯文未陵,亦各有承。涂方流别,专门并兴。精疏殊会,通阂相征。千载不作,渊原谁澄? 译文 (⾼诩、包咸、魏应、伏恭、任末、景鸾、薛汉、杜抚、召驯、杨仁、赵晔、卫宏、董钧、丁恭、周泽、钟兴、甄宇、楼望、程曾、张玄、李育、何休、服虔、颍容、谢该、许慎、蔡玄) 《前书》鲁人申公受诗于浮丘伯,作训诂,叫做《鲁诗》;齐人辕固生解说的《诗》,叫做《齐诗》,燕人韩婴解说的《诗》,叫做《韩诗》;三家都立博士。赵人⽑苌解说的《诗》,叫做《⽑诗》,没立博士。 ◆⾼诩传,⾼诩字季回,平原郡人。曾祖⽗⾼嘉,用《鲁诗》教授元帝,官至上⾕太守。⾼诩的⽗亲⾼容,年轻时传⾼嘉学,哀帝、平帝时为光禄大夫。⾼诩因⽗亲的关系任郞中,世代传授《鲁诗》。因言行清正有 ![]() 王莽篡位,⽗子二人假称眼睛瞎了,逃走,不做王莽的官。光武即位,大司空宋弘荐举⾼诩,征为郞,授符离长。去官之后,征为博士。建武十一年(35),授大司农。在朝廷因居官方正著名。十三年,死在任上,赐钱及墓田。 ◆包咸传,包咸字子良,会稽曲阿人。年轻时为诸生,在长安学习,以博士从细君为师,学《鲁诗》、《论语》。王莽末年,回乡里,在东海境被⾚眉贼拘执。十多天,包咸早晨晚上诵经自如,⾚眉贼奇怪,把他遣发走了。因此住在东海,造精舍讲授。光武即位,才回到自己的家乡。太守⻩谠任户曹史,想找包咸去教授他的儿子。包咸说:“礼有来学的,没有去教的。”⻩谠就送儿子去向他请教,以他为师。举孝廉,授郞中。建武中,⼊朝廷教授皇太子学习《论语》,又作《论语》章句。授谏议大夫、侍中、右中郞将。 永平五年(62),升大鸿胪。每进见皇上,皇上以几杖赐他,⼊屏不趋,赞事不名。经传有疑义,常派小⻩门到他家里去问。显宗认为包咸有老师的恩德,生活清苦,经常赏赐珍玩束帛,俸禄也比各公卿多,包咸都散给诸生中最贫困的。病重时,显宗亲自去看视。 八年(65),年七十二,死在任內。儿子包福,授郞中,也是用《论语》⼊朝廷教授和帝。 ◆魏应传,魏应字君伯,任城人。年轻时好学习。建武初年,去博士学习,学《鲁诗》。关门学习,不 ![]() ![]() ![]() 建初四年(79),授五官中郞将,诏令⼊朝授千乘王伉。魏应通晓经术,品行修洁,弟子自远方来学的,在册的几千人。肃宗非常器重他,多次进见,在皇上面前讨论疑难,受到特殊的赏赐。这时集合京师儒生于⽩虎观,讨论《五经》同异,使魏应专门解释疑难,侍中淳于恭报告皇上,皇上亲自到会主持,与石渠旧事一样。第二年,魏应出为上 ![]() ◆伏恭传,伏恭字叔齐,琅笽东武人,司徒伏湛的弟弟的儿子。伏湛的弟弟伏黯,字稚文,为了阐明《齐诗》,改定章句,作《解说》九篇,位至光禄勋。伏湛没有儿子,以伏恭为后。伏恭 ![]() 建武四年(28),授剧县令。任职十三年,因政治清廉公正著了名。青州举他为尤异,太常试经第一,授博士,升常山太守。兴修学校,教授门徒不止,因此北州多是伏氏学。永平二年(59),代梁松为太仆。四年(61),帝亲去辟雍,在行礼过程中授伏恭为司空,儒生认为是一种光荣。起先,伏恭的⽗亲伏黯的章句太繁琐,伏恭于是删去多余的话,定稿为二十万字。在位九年,因病请求回家,诏赐千百俸以终其⾝。十五年,皇上至琅笽,引见伏恭,如见三公的仪式。建初二年冬,肃宗行飨礼,称伏恭为三老。 年九十,元和元年(84)逝世,赐葬显节陵下。儿子伏寿,官至东郡太守。 ◆任末传,任末字叔本,蜀郡繁县人。年轻时学《齐诗》,游学京师,教授弟子十多年。友人董奉德在洛 ![]() ![]() ◆景鸾传,景鸾字汉伯,广汉梓潼人。年轻时跟着老师学经,跑遍了七州。能攻《齐诗》、《施氏易》,兼受《河洛》图纬,作《易说》及《诗解》,文句兼取《河洛》,按类编排,名叫《 ![]() ◆薛汉传,薛汉字公子,淮 ![]() ◆杜抚传,杜抚字叔和,犍为武 ![]() ◆召驯传,召驯字伯舂,九江寿舂人。曾祖召信臣,元帝时,做少府。⽗亲建武中做卷县令,放 ![]() ◆杨仁传,杨仁字文义,巴郡阆中人。建武中,从师学习《韩诗》,几年以后回到家里,静居教授门生。出仕做郡功曹,举孝廉,授郞。太常上杨仁任中博士,杨仁自己认为年龄不到五十(《汉官仪》说:“博士限年五十以上。”),不应旧科,上府让选。显宗特诏补北宮卫士令,皇上引见,问当世政治情况。杨仁回答要为政宽和,任用贤人, ![]() ![]() ◆赵晔传,赵晔字长君,会稽山 ![]() ![]() ![]() ◆卫宏传,卫宏字敬仲,东海人。年轻时与河南郑兴都好古学。起先,九江谢曼卿擅长说《⽑诗》,为《⽑诗》作了训诂。卫宏从谢曼卿学习,因作《⽑诗序》,很合风雅的意思,于今还在社会上流行。后来从大司空杜林更受《古文尚书》,为《古文尚书》作《训旨》。这时济南徐巡拜卫宏为老师,后来跟杜林学习,也以儒学著名,由是古学大兴。光武用为议郞。卫宏作《汉旧仪》四篇,记载西京杂事;又著赋、颂、诔七首,都传于世。中兴后,郑众、贾逵传《⽑诗》,后来马融作《⽑诗传》,郑玄作《⽑诗笺》。《前书》载鲁⾼堂生汉兴传《礼》十七篇。后来瑕丘萧奋用授同郡人后苍,后苍授梁人戴德及德的哥哥的儿子戴圣、沛人庆普。于是戴德的叫《大戴礼》,戴圣的叫《小戴礼》,庆普的叫《庆氏礼》,三家都立博士。孔安国所献《礼》古经五十六篇和《周官经》六篇,前世传其书,没有名家。中兴以后,也有《大、小戴》博士,虽然相传不绝,但是没有著名于儒林的。建武中,曹充学庆氏学,传给他儿子曹褒,著《汉礼》,事载在《庆癊传》。 ◆董钧传,董钧字文伯,犍为郡资中县人。学《庆氏礼》。师事大鸿胪王临。元始中,举明经,升禀牲令,因病辞官。建武中,举孝廉,辟司徒府。董钧博通古今学问,多次上书说政事的得失利害。永平初,为博士。这时正草创五郊祭祀及宗庙礼乐,威仪章服,常叫董钧参议,多被采用,当世叫他为通儒。累升五官中郞将,经常教授门生一百多人。后来因事降任骑都尉,年七十余,死在家里。中兴,郑众传《周官经》,后来马融作《周官传》,授给郑玄,郑玄作《周官注》。郑玄原来学《小戴礼》,后来用古经校对,采用古经中意义好的,所以叫郑氏学。郑玄又注小戴所传《礼记》四十九篇,合起来叫《三礼》。《前书》齐胡⺟子都传《公羊舂秋》授东平嬴公,嬴公授东海孟卿,孟卿授鲁人眭孟,眭孟授东海严彭祖、鲁人颜安乐。彭祖为《舂秋》严氏学,安乐为《舂秋》颜氏学,又瑕丘江公传《⾕梁舂秋》,三家皆立博士。梁太傅贾谊为《舂秋左氏传训诂》,授赵人贯公。 ◆丁恭传,丁恭字子然,山 ![]() ◆周泽传,周泽字癋都,北海安丘人。年轻时学《公羊严氏舂秋》,隐居教授,门生经常有几百人。建武末年,征召大司马府,授议曹祭酒。才几个月,征召试博士。中元元年,升黾池令。奉公克己,哀怜孤老羸弱,官吏和老百姓都 ![]() ![]() ![]() ![]() ![]() 十八年(75)因病请求退职,任侍中骑都尉。任上,孙堪的行事与周泽类似,所以京师号为“二癋”永平十二年(69),用周泽代理司徒事,等于实授。周泽 ![]() ![]() ![]() ![]() ![]() ◆钟兴传,钟兴字次文,汝南郡汝 ![]() ![]() ◆甄宇传,甄宇字长文,北海安丘人。清静自守,不求名利。学《严氏舂秋》,教授生徒经常有几百人。建武中,为州郡从事,征召授博士,升太子少傅,死在任內。甄宇传业给儿子甄普,普传儿子甄承,承特别 ![]() ◆楼望传,楼望字次子,陈留郡雍丘县人。年轻时学《严氏舂秋》。 ![]() ◆程曾传,程曾字秀升,豫章南昌人。在长安学习,学《严氏舂秋》,长达十多年,后回家教授,会稽顾奉等数百人是他的生学。著书一百多篇,都是《五经》通解一类,又作《孟子章句》。建初三年,举孝廉,升海西令,死在任上。 ◆张玄传,张玄字君夏,河內河 ![]() ◆李育传,李育字元舂,扶风郡漆县人。年轻时学《公羊舂秋》。深思专一,博览群书。在太学里很著名,极为同郡人班固赏识。班固奏荐李育于骠骑将军东平王苍,由是京师的贵威都争着与他 ![]() 前世陈元、范升等人又多有非难,他们引用图谶,不据理体,于是作《难左氏义》四十一条。建初元年(76),卫尉马廖举李育方正,任议郞。后来授博士。四年(79),诏令李育与诸儒生论《五经》于⽩虎观,李育用《公羊》义与贾逵辩难,往返都有理有据,最为通儒。再升尚书令。马氏废黜时,李育因是马廖所举,免官归家。一年多,再征,升侍中,死在任內。 ◆何休传,何休字邵公,任城郡樊县人。⽗亲任少府。何休为人质朴,说话结结巴巴,但是思想深刻,精研《六经》,当时的儒生没有赶得上他的。因是列卿的儿子,诏授郞中,不是他所喜 ![]() ![]() ![]() ![]() ◆服虔传,服虔字子慎,开始名重,又名祗,后来改为虔,河南荣 ![]() ![]() ◆颍容传,颍容字子严,陈国长平县人。博学多通,擅长《舂秋左氏》传,拜太尉杨赐为老师。郡里举他为孝廉,州里征召,公车征,都不就。初平中,避 ![]() ◆谢该传,谢该字文仪,南 ![]() ![]() ![]() ![]() ![]() ![]() ![]() ![]() ◆许慎传,许慎字叔重,汝南郡召陵人。 ![]() ![]() ◆蔡玄传,蔡玄字叔陵,汝南郡南顿人。学通《五经》,门徒常一千多人,在册的有一万六千人。征辟都不就。顺帝时特诏征授议郞,讲论《五经》异同,很合顺帝的意。升侍中,出为弘农太守,死在任上。 史家评论说:光武自中年以后,用兵少了,专事经学,从此社会风气渐渐趋于纯朴。那些穿着儒者⾐服,讲述先王道德,游庠序,聚集人私讲学塾舍的,遍布国全。至于博士所在的地方,有不远万里担负粮食来的,住着精美的住宅,往往以千计,那些著名的开门授徒的学者,在册的生学不下万人,都是专业传授,没有错误或不纯的 ![]() ![]() ![]() ![]() ![]() ![]() |
上一章 后汉书 下一章 ( → ) |
八年小说网整合提供《后汉书》各网络平台文字版资源首发阅读,为读者推荐后汉书手机小说无删,阅读原创章节,就上范晔小说网 |